春秋战国时期的上计小故事

发布者:博物馆发布时间:2016-03-11浏览次数:1502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激烈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为在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各国纷纷变法改革,这推动了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也使中国古代审计从西周的雏形,步入了一个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标志就是在西周“听出入,以要会”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在现代比较为人熟知的定义是“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秦律的《仓律》中即提到有关县里上计的情况,汉律中更是有专门的《上计律》,用于处置上计事务。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便已开始从事上计活动,古代的文献典籍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载。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

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i]

大致意思是,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将他召回并责备说:“我认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回去自我反省,我要对你进行严厉的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请处死我。”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你把东阿治理得太好了!”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之前治理东阿,不接受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贿赂;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帮助贫苦百姓。在那个时候,没有百姓挨饿,君王反而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接受私人请托和财务贿赂,同时加倍征收赋税,缺少收入国库。水泽池塘的鱼,奉送给权贵人家。这个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君王反而迎接我、祝贺我。臣子我很愚笨,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为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便要离去。景公从坐席上下来向晏子道歉说:“你勉力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涉了。”

文中的“明年上计”是指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即包含如今所谓的“审计”活动,都有对业绩的监督考核,相似于今天的经济责任审计。上计所审查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涵盖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不同的是,现代的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除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外,还开展了财政审计、民生审计、投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发挥着“免疫系统”功能。[ii]

这则小故事也十分发人深思,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直到晏子说明真相,才使景公幡然醒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的审计体制并不完善,幸而经过漫长岁月的改革与发展,日趋成熟。

[i] 燕子春秋译注[M]. 卢守助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ii] 关于中国审计起源与早期审计发展历史的探讨[N].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2)

(文/张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