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轩
周朝时期,规定各诸侯国每年年终要将财政收支状况等资料报送中央朝廷,作为考核业绩的根据,这就是“上计制度”。到了春秋战国,各国都实行了上计制度。《秦会要订补·职官上》记述:“上计之制,六国亦有之。”表明当时上计制度不仅在秦国,在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也都实行。上计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执行起来也存在一些弊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就记载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因为上计差点蒙受不白之冤,险遭处罚的故事。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令。西门豹初到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河南安阳市一带) 时,看到邺城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姓生活十分凄苦,于是立志改变现状。西门豹先设计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后又发动民工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农业有了较好的收成,邺县逐渐富裕兴盛起来。
西门豹做县令,清廉刻苦,不乱花国家的钱,不谋私利,对下属官吏要求也十分严,从不允许官吏敲诈勒索百姓,下属官吏由于不能够贪污获得私利,便联起来排挤他。等到岁终上计时,他们捏造了许多诬陷西门豹的材料,托人交给了魏文侯,对西门豹进行栽赃陷害。
魏文侯上计时,魏文侯召见了西门豹,一见面便气冲冲地说:“你不能在这里做官了, 现在就把玺(即官印)交出来!”
西门豹先是一惊,后很快冷静下来,似乎明白其中缘由。于是,他对魏文侯说道,“我过去不知道如何治理邺,现在知道了,请大王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治不好,愿意接受死刑。” 魏文侯见西门豹说的恳切,不忍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西门豹此次回去后,一反常态,想办法搜刮民脂民膏,放任左右官吏胡作非为,让他们捞得了不少好处。这样,捞到了好处的官吏们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对西门豹的看法,他们竞相在魏文侯面前为西门豹歌功颂德起来。一年后又上计时,魏文侯竟然亲自出来迎接拜谢西门豹。西门豹却说:“前些年我一心一意为君王治理邺地,而您要收回印信,罢我的官,今年我换了个方法治邺,听任我的下属官吏去捞取私利,祸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反而受到君王的称赞!如此的话,我就不适合做县令了,请允许我辞职。”
魏文侯魏文侯听了这句话,幡然省悟,说:“过去我不了解你,是我的错。现在知道真相,我请您继续治邺。”西门豹也答应继续在邺地干下去。
第一次上计,西门豹的下属官吏因为没有从西门豹那里得到好处而说了他的坏话,魏文侯就要罢免他。西门豹请求再试任一年。第二次上计,官吏们因获得了好处,都说他的好话,魏文侯就又要重用他。假设魏文侯当初收回了印信,罢免了西门豹的官职,国家利益难免受到侵害,而西门豹就会蒙受不白之冤了。国君亲自年终听计,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一核实上计报告,于是就给贪官污吏弄虚作假提供了机会,使得上计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王自听计,乱乃始生”的结局了。
《商君书·禁使》曰:“夫吏专职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听,见所疑焉,不可蔽,员不足。”
就是说,官吏在千里之外写定一年政绩的计书,国君仅靠年终一次听计,难以明断虚实,即使发现可疑点,也会因为人手不足而难以弄个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