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时期的上计故事之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18浏览次数:1881

文/博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但是,如果说这个成语却成就了一个古代审计典故,可能有些人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开创了百年霸业。由于魏文侯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其为贤。

《刘向新序·杂事第二》记载:一次,魏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反过来穿然后背木柴。 魏文侯问:“你为什么将裘皮衣服反过来穿背木柴呢?”路人答:“我爱惜它的毛。”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衣的里子没了,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这就是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原始出处了。

过了没有多久,魏国东部地区上计考核,地方收入增加了十倍。所有的官员都来恭贺魏文侯。魏文侯却说:“这并不是值得祝贺的事情。就好像我之前碰到的那个反穿裘皮衣服的路人,喜欢裘皮衣服的毛,却不知道皮衣的里子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附着了。今天我的田地没有增加,人口也没有增加,但是钱却增加了十倍。这肯定是从士大夫那里想办法剥削来的。如果下层的官员和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常常被打扰或者被剥削,我这个国君统治也不安稳。所以这件事情并不值得向我祝贺。”

战国时期,齐、燕、赵、魏、韩、秦等六国普遍都推行上计制度。目的是为了管理监督地方政治、经济、财政和社会状况,审查考核地方官员。上计制度尤其重视考核地方官管辖区域内的人口、田地、赋税、财物等方面增减的情况,带有明显的审计监督性质。

魏文侯作为一国国君,在考核地方官的上计过程中,他并不单单看重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财政收入增加的途径是否正当。因为他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国家收入增加必须建立在国泰民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一味靠剥削老百姓或是底层官员士大夫来增加收入的行为,都无异于那个“反裘负刍”的人,只知道喜欢附着在皮衣上的毛,却不爱惜皮里子。里子磨了,毛也就掉光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为了增加收入而专门压榨它的国民,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存在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