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时的审计故事之一——地方收入增加:是喜是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15浏览次数:1759

文/博轩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审计制度正在形成之中。面对诸侯纷争的局面,魏文侯励精图治,全面改革,使魏国欣欣向荣,成为诸侯强国。他求真务实,科学客观地对待审计结论,成就了我国审计史上的一段佳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审计监督包含在上计制度之中,上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审计性质。上计,说到底就是对官吏政绩的考核,类似于现代国家审计中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上计一般先由地方官将下一年各项租税收入的预算数字, 写在木券上面, 本券从中一剖为二, 王执右券, 主管官吏执左券(古代尚右,以右为上)。年终上计时, 地方官吏将各项实际收入写在竹简或木券上, 同时写上各项费用开支, 如实地向国王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国王根据右券,对照上计报告的数据,考核官吏的功过,决定对其奖惩和升降。《荀子·王霸篇》就说:“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魏国有一个叫解扁的,担任东封地方官,有一年上计时,报告显示所辖地方的收入增加了三倍。有关部门上奏魏文侯,希望奖励解扁。文侯听说之后,甚是欣喜,但稍加思索,觉得总有不带劲的地方。于是问他说:“你统治的区域土地没有增加,人口还是那么多,为什么收入增加三倍呢?” 解扁回答说:“百姓们冬天农闲,无事可做,于是让他们上山伐木,积聚起来;到了春天,将这些木材运到河边,顺流放木,然后卖掉。这样就增加了不少收入。” 魏文侯说:“ 老百姓春天辛勤播种,夏天冒暑耕耘,秋天昼夜抢收。只有到冬天,才能休整一下,你却还要叫他们去砍伐树林,负重运到河边。你这是让老百姓一年到头都不能好好休息呀,老百姓肯定会抱怨的。即使如此,虽然三倍的收入,但失去了民心,这又有什么用场!”魏文侯获知增收的真相之后,不但没有奖赏解扁,反而认为:“此非有功,反而有罪。”

作为一国之君,当审计官员报喜之时,他头脑清醒,实事求是,刨根究原,看到了这种结论的隐忧,果断地追责相关官员,可谓是明智之举。因为,增加收入,要取之有道,正如《周易》所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否则,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