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举办“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性质、运行及启示”专题讲座

发布者:博物馆发布时间:2019-03-22浏览次数:935

320日下午,为提高同学们对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认知和理解,传播审计文化,博物馆邀请法学院、审计文化与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相森老师为同学们做主题为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性质、运行及启示的讲座。讲座由博物馆副馆长张武宁主持。


讲座伊始,李相森老师从南宋、清末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审计”的词源由来,指出“审计”即审查账簿,是一种监督财政的活动。而作为近代审计制度的肇端,民国的审计为我国近现代审计制度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的关注。

接着,李相森老师就民国国家审计制度在民国不同阶段的历史沿革、发展及运行一一分析。北洋政府时期,在中央先设审计处,后又设审计院,并向地方分派审计官员。国民政府成立后,时任政府又实行了监审合一制度。在介绍民国时期审计框架和各厅职责分配等民国国家审计概况时,李相森老师通过引用民国财政专家杨汝梅的审计部为财政之上之司法监督机关的观点,全面分析了将民国审计时期审计机关定性为司法监督机关的合理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也。讲座的最后,李相森老师从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不足引出民国审计制度对今日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启示,指出审计制度需要良好政治体制的支撑、需要完善的财政制度的配合,应赋予审计机关以独立的能力,并加强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权的职务保障。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民国阶段的审计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的审计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此次讲座由博物馆和泽园书院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