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货币历史长廊,聆听中华文明回响——光明日报记者倾听货币的低语

发布者:博物馆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10

一块贝币,见证华夏货币的起源;

一枚崇宁通宝,凝聚帝王书法神韵;

一张人民币,记录共和国发展岁月。

“您眼前这形似巧克力的黄金货币,是南宋特有的‘金牌’,在当时主要用于大宗贸易与赏赐。”在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内,学生讲解员张学渊正为光明日报记者讲述着一枚枚货币背后的故事。

近日,光明日报走进高校博物馆,采访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由校博助团全程策划导览博物馆特色展品,并用专业而精彩的讲解为来宾开启了一场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01货币串起的文明史诗

“中国的货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货币体系。”学生讲解员的开场白,道出了这次导览的精髓。

在贝币展柜前,讲解员说道:“这些来自远海的贝类,不仅稀有易计,更在汉字中留下永恒印记——‘货’‘财’‘购’等字都带着‘贝’部首。”

秦朝“圆形方孔半两钱”引起关注。“外圆内方的设计,既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便于铸造携带,”“这一设计影响了中国铸币两千多年。”

02货币背后的文化密码

唐代“开元通宝”标志着重要转折。“从此,钱币进入‘通宝’时代”讲解员引导来宾走近独立展柜,“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开启了名家书写传统”。

最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宋朝御书钱”。宋徽宗亲笔的“崇宁通宝”以其瘦金体吸引目光。“这不仅是货币,更是书法艺术精品”。

民国纪念币展区,讲解员指着一系列银元解释:“这些纪念币见证了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的转型历程。”

记者于人民币展台前久久驻足。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揭开了历史新篇章。“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它的图案设计,堪称一部微型的共和国建设蓝图。”

03青春声音唤醒千年历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年轻讲解员让冷冰冰的金属块‘开口说话’”光明日报记者在参观后表示,“他们构建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桥梁”。

“每次讲解,都像是与千年文明对话”,讲解员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讲述道:“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货币背后的文化故事。”

从商周海贝到机器制币,从金属称量到国家信用纸币——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的学生讲解员们,以青春的视角与语言,让沉睡的历史在展厅中重现光彩。他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以清晰的逻辑、饱满的情感与专业的素养,不仅在解说货币,更在传递文明;不仅在回顾来路,更在照亮未来。


文/张学渊